形态描述
鉴别特征 鼻间鳞沟长于前额鳞沟,前颗鳞两枚均入眶,下唇鳞5或6,前3对切前颔片,背鳞通身23行,均起棱,腹鳞160-170。背腹面为一致的黑褐色,腹鳞游离缘色浅。
描述依据标本 贵州兴义1雌、荔波2幼、雷山1幼,广西南丹1幼。共5号标本。
形态描述 雌性成蛇全长(254+70) mm。背面黑色,略具金属光泽,腹面黑褐,腹鳞游离缘色浅,枕部有一黄褐色斑块,头腹面黄白色。体细长,头颈区分不明显。鼻间鳞沟长于前额鳞沟,颞鳞1枚向后入眶较多,无眶前鳞及眶后鳞。眼中等大小,眼径等于其下缘到口缘的距离。瞳孔圆形。吻鳞三角形,宽超过高,从背面见到部分较少,下缘缺刻深。鼻孔较大,位于鼻鳞后半部。颞鳞2+2,前颞鳞两枚均入眶,两侧第三级颗鳞上枚在顶鳞之后相切或不相切;上唇鳞6, 3-2-1式,第一枚最小,向后依次增大,最后一枚的长度约等于前5枚长度之和;下唇鳞5或6,第一对在颞鳞之后彼此相切,前3对切前颔片;颔片2对,前颔片大于后颔片;背鳞窄长,披针形,通身23行,均具棱,荔波一幼为23一25一25行,兴义一雌性标本为21一21一23行;腹鳞为160-170枚,肛鳞完整,尾下鳞单行,65-70枚。
文献记载:Bourret (1936: 139)记尾下鳞56-63枚。俞诗源(1992: 58)记尾下鳞47枚。
描述依据标本 贵州兴义1雌、荔波2幼、雷山1幼,广西南丹1幼。共5号标本。
形态描述 雌性成蛇全长(254+70) mm。背面黑色,略具金属光泽,腹面黑褐,腹鳞游离缘色浅,枕部有一黄褐色斑块,头腹面黄白色。体细长,头颈区分不明显。鼻间鳞沟长于前额鳞沟,颞鳞1枚向后入眶较多,无眶前鳞及眶后鳞。眼中等大小,眼径等于其下缘到口缘的距离。瞳孔圆形。吻鳞三角形,宽超过高,从背面见到部分较少,下缘缺刻深。鼻孔较大,位于鼻鳞后半部。颞鳞2+2,前颞鳞两枚均入眶,两侧第三级颗鳞上枚在顶鳞之后相切或不相切;上唇鳞6, 3-2-1式,第一枚最小,向后依次增大,最后一枚的长度约等于前5枚长度之和;下唇鳞5或6,第一对在颞鳞之后彼此相切,前3对切前颔片;颔片2对,前颔片大于后颔片;背鳞窄长,披针形,通身23行,均具棱,荔波一幼为23一25一25行,兴义一雌性标本为21一21一23行;腹鳞为160-170枚,肛鳞完整,尾下鳞单行,65-70枚。
文献记载:Bourret (1936: 139)记尾下鳞56-63枚。俞诗源(1992: 58)记尾下鳞47枚。
大小
生物学
生物学资料 栖息于山区,地下穴居,以蚯蚓为食。5-7月在野外获得标本,据报道在甘肃华亭曾于10月发现。
垂直分布:1600(甘肃华亭关山林区)-1880 m(贵州兴义七舍)。
垂直分布:1600(甘肃华亭关山林区)-1880 m(贵州兴义七舍)。
生境信息
栖息于山区,地下穴居,以蚯蚓为食。5-7月在野外获得标本,据报道在甘肃华亭曾于10月发现。
海拔范围
垂直分布:1600(甘肃华亭关山林区)-1880 m(贵州兴义七舍)。
国内分布